关于尊重
尊重,在我看来,即是不讨厌。 不讨厌某个人,不讨厌某件事,不讨厌某种说法或态度,不讨厌某个文化,不讨厌除我以外的任何东西。 不讨厌,也可以说是自己内心不厌恶,不拒绝,不抵触。而在行为上来说则是不干涉。 它包含两个方面: 1.无所谓的态度。即别人不干涉我的行为,我也不干涉别人的行为。别人爱干啥干啥,我对此没有评论或评价为中性。这种心态建立在真正了解世界的多元化的基础上,真正的明白人各有志,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和做法,只要别人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目标,就没必要阻止他,更不要与他发生不愉快或者企图改变他。 比如我不喜欢去KTV,但我并不反对别人去KTV,我会想他们可能喜欢这个或者仅仅为了唱歌放松一会儿。 再比如我喜欢吃猪肉,但我对回族不吃猪肉持无所谓的态度。 2.认同的态度。也是可接受的态度,即我接受甚至喜欢外界的某种规则或某种文化,别人的行为正好符合我对此事的态度,如果在真正了解到别人的需要,我还可以给别人提供帮助。这样大家就有更多的一致性,皆大欢喜。 比如我认同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,于是我就使用礼貌用语,专心倾听对方讲话,真诚待人等等。 再比如入乡随俗这个成语,即到一个地方,就顺从当地的习俗。在佛家禅林用语中,解为妙用。这个成语常形容外乡人尊重、适应和主动融入当地风俗文化。
尊重首先要从我做起,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,尽量开拓自己的眼界,发现别人的优点,尽量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原因。 但如果别人不尊重你,也不能抱怨,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多元的,人就是有差异的。 如果别人不认同你甚至嘲讽你,请参考上面的第一条,或者看看三季人的故事。 如果别人的行为已经干涉了你的生活,但你有两条腿,可以远离他;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非要和他在一个空间相处,那么可以交流,如果还是不行,那就只有暂时忍耐,等到时候离开了再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。 如果别人就是要疯狂地消灭你,毁灭你,那对他的最好尊重便是奋起抗争,毫不犹豫地把他干掉!
尊重的三个境界 1.坚持自我的原则而又尊重不同于自我原则的人。 2.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,自我的原则开始变得柔软,慢慢扩大,以前不可接受的东西现在变得可接受了,处理事情也变得圆润得多(比如大海,什么都能容得下,如果别人硬要攻击你,就像坚硬的岩石遇上河水,水也会巧妙地避开他而不是固执地硬碰硬,对应上文的“远离”)。 3.最高境界是把自我变成空气,一切都能包容,这时“我”可能就不是物质实体了,“我”就像空气或空间,无处不在,就算别人要攻击你,实际上连“攻击”本身都被“包含”在“我”之中了。
尊重还体现在自己对别人的言行的态度,而这种态度就凸显出你的个人修养。 如果别人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行为,自己心里虽然厌恶,当然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想法,但是在商量无果的情况下还能做到不干涉,这就体现出你自己的高修养和高素质。而更高的境界则是自己对于别人的任何行为都能做到心里不讨厌,或者没有任何评价的态度,顺其自然,这就更难得了。
尊重实际上带有某种服从的意味,也就是尽量为别人着想,给别人面子,维护他人的尊严。如果别人没有突破自己原则的底线就不要发生冲突,搞得大家都不愉快总是不好的。 尊重是促使和谐的,也是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前提,有利于大家的关系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而非混乱的地步,从这个角度来讲,它为“熵减”和“秩序”提供了帮助。
1960年当选牛津大学校长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·麦克米伦曾提出过人际交往的四点建议: 1、 尽量让别人正确; 2、 选择“仁厚”而非“正确”; 3、 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; 4、 避免吹毛求疵。
2015-9-13更新: 尊重,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,不做让别人不舒服的事情。接纳别人的价值观及言行;对别人的心态及其言行平等相待。
尊重意味着“无条件尊重”: 罗杰斯非常强调尊重对咨询的意义,为此提出了著名的“无条件尊重”的观点尊重的意义: ①、关心内心体验 ②、关心现状 ③、接纳价值观 ④、非人格评价 来自百度百科:尊重
相关链接: 尊重的最高境界便是不干涉。 如何理解“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” 什么叫尊重? 被尊重的榴莲 在一个感觉自己格格不入的环境里,怎样和庸碌的人相处? 如何表示尊重